能够考证到的传承人有五代:著名艺人有陶杰、张作贤、朱良熙、石崇、王元、郭忠元、段彩虹、张永和。
崆峒笑谈,2006年是平凉市级非物质文化保护项目。2009年崆峒区政府授权平凉市崆峒区秦剧“崆峒笑谈”传承、保护单位,同年5月平凉市崆峒区崆峒笑谈传承演艺中心精心制作省级申报文本及音像资料,通过努力 2010年被推荐为甘肃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11年3月被正式列为甘肃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2年6月平凉市政府正式发文“平凉市崆峒区秦剧团”更名为“平凉市崆峒区崆峒笑谈传承演艺中心”。
2008年崆峒区秦剧团肩负保护崆峒区非遗文化责任,对“笑谈”剧目进行挖掘整理。2009年,笑谈传承中心克服种种困难,通过发掘、整理、筛选、创编剧目5出。在第四届中国“文化遗产日”之际,由平凉市文化出版局、崆峒区人民政府主办了民间小戏——“崆峒笑谈”专场演出活动,演出了《闹老爷》《两亲家打架》《打草鞋》《王婆骂鸡》等剧目。2009年5月,笑谈传承中心被崆峒区人民政府授权为 “崆峒笑谈”传承、保护单位。2010年被推荐为甘肃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同年中心又挖掘、整理笑谈剧目4出。2011年3月,《崆峒笑谈》被正式列为甘肃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同年6月,第22届中国西部商品交易会期间——天水经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汇演,“崆峒笑谈”作为唯一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应邀参展;“崆峒笑谈”先后被《平凉日报》《西部商报》,平凉电视台《记者与观察》、甘肃卫视《中国西北角》栏目等多家媒体专题报道,影响深远。
“崆峒笑谈”以其丰富独特的表演和世代相传,深深地扎根于民间,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在甘肃乃至中国戏曲史上都具有宝贵的独特性和传承性。特别是它的语言朴实生动,通俗诙谐、风趣幽默、耐人回味,有着强烈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它是民族情感和精神财富的积累,是不可多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培养民众道德素质,鼓舞人们建设美好家园等方面,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百年非遗,匠心造物,看非遗故事,感受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来源:今日头条
审核:雷勇 李一宁 梁凤娇
编辑:刘浩翰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