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刘备在他去世之后,并未给予关羽谥号的荣誉。在刘备统治的整个期间,只有法正一个人被授予了谥号。这个决策背后所蕴含的缘由相当明显:关羽在死后,其头颅被敌国魏埋葬,而他的尸体则被安置在了东吴,蜀汉仅仅为他建设了一座衣冠冢。这使得刘备未能赐予关羽谥号的原因,与其复杂的后事安排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后来的追赠谥号则是由刘备的儿子后主刘禅所施行。在景耀三年,刘禅对关羽进行了追谥,名为壮缪侯,简略称为壮缪。历史上对于关羽这个谥号中的“缪”字,众说纷纭,各种观点层出不穷,学者们至今未能达成共识。
具体来看,关羽谥号中的第一个字“壮”,这一点是较少争议的。依照周朝的谥法,“壮”字的内涵包括威武之德、赫赫之名、以及英勇牺牲等,正好与关羽的一生经历相吻合。他在战场上英勇赴死(死于原野)以及屡次击败敌将于禁和庞德,令敌人畏惧(胜敌克乱)可谓不虚此生。比如,在白马之战中,他毫不犹豫地斩杀了敌方的名将颜良(技艺高超,大胆勇敢),尽管在襄樊战役中未能取得胜利,体现出他虽有能力却未得到最终成就的悲壮(武而不遂)。而与他同波的名将在日后也都享有“壮侯”的谥号,因此关羽的壮缪谥号中“壮”字无疑是对他的美好赞誉。
然而,争议的焦点则主要集中在“缪”字上:这个字究竟是褒义还是贬义呢?这一问题引发了学界的广泛讨论。“缪”的解释包含“名与实不符”、“伤人蔽贤”、“蔽仁伤善”等,一些学者认为它所代表的名与实不相符,是否能够反映蜀汉的官方态度,至今仍然不可知。不过,我们也可以积极解读,这个谥号可能是对关羽的一种赞美。
美谥能流传千古,而恶谥则可能遗留万劫不复的臭名。《三国志·赵云传》中明确记载了关羽所得到的谥号,这被普遍视为一种荣耀的象征。如果“缪”字真的有贬义的话,陈寿就不会写下“时论以为荣”这段文字了。
《三国志》的原文为:“于是关羽、张飞、马超、庞统、黄忠及云乃追谥,时论以为荣。”可以想象,在那段三国时期,曹魏的吴质去世后,其谥号被称作“丑侯”,而他的儿子对这一不满以书上奏,最终促使改谥。而关羽的后代却并没有面临如此争议,这使得很多人倾向认为关羽的谥号是美谥的看法。
结合我个人的观点,可以说,尽管关羽在历史上犯下了一些重大错误,但他在刘备开疆拓土的过程中确实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被誉为蜀汉的开国元老。基于刘禅的处事风格来看,他是不太可能将恶谥加于关羽,毕竟关羽的失败与多种因素紧密相连,尤其是与糜芳及东吴的复杂关系有着不可分割的关联。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