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时期彭城国领县增加至二十七县。西汉初彭城国先后属荆国、楚国、楚郡、彭城郡、彭城国。元狩二年(前121年),楚都彭城废除汉郡建置,实行郡国并行制,是年更名彭城县,属沛郡。东汉时期复置彭城国。曹魏时期改称彭城郡。
徐州历史悠久,有“九朝帝王徐州籍”之说,徐州是两汉文化的发祥地,汉以后成为徐州刺史部治所,北魏置徐州刺史府。清置徐州府,属江苏省淮海道。1949年设徐州市。
徐州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拥有丰富的文化遗存和历史遗迹。这里有汉代画像石、汉兵马俑、汉墓等众多历史文化遗产,还有许多著名的历史人物和故事,如刘邦、项羽、韩信等人的故事和传说。此外,徐州还是中国汉文化的代表之一,汉服、汉饰、汉妆等元素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发展。
(2)谢咏老师谈:徐州的传统文化有哪些:
徐州,古称彭城,自古为华夏九州之一,素有“五省通衢”之称。几千年来,中原文化、三秦文化、齐鲁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在这里碰撞、揉合、衍生、演变与发展,形成了徐州深厚独特的文化底蕴和优越的文化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多样、项目丰富。其中,传统民间工艺品可称得上是一座瑰丽的宝库。徐州剪纸、香包、风筝,邳州狮子头、年画,铜山面塑、沛县泥模,丰县糖人贡、吹糖人等先后被列入国家和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受到各级政府的保护。
徐州剪纸
徐州剪纸广泛分布于邳州、新沂、沛县等地,剪纸技艺在当地世代相传。其形式大致可分为装饰剪纸(窗花、顶棚花、盆花、枕花、帐花、灯花等)、绣花纹样(鞋花样)、特种剪纸等。徐州剪纸取材丰富,内容广泛,有历史故事、民间传说、戏剧人物等类型的作品,也有以现实生活为主题、反映新时代精神风貌的剪纸作品。艺人用独特的艺术语言,对疏密关系进行大胆处理和把握,作品中有时会出现大面积的空白,有时出其不意地在大面积色块中镂出一些灵性的物象,画面朴实,简洁明快,保持了原生艺术的纯正品格。
徐州香包
香包,是我国传统民间艺术品,历史久远,制作和佩戴香包的习俗在我国由来已久。又称“香囊”,“香缨”,俗称“香布袋”、“料布袋”。它的历史至少可以上溯到战国时期。汉乐府长诗《孔雀东南飞》中有“红罗覆斗帐,四角垂香囊”;汉代《礼记》有云:“男女未冠笄者……衿缨皆陪容臭”。
邳州纸塑狮子头
邳州纸塑狮子头历史悠久,世代相传,据有关史料记载,已有500多年历史。邳州纸塑狮子头是邳州民间狮子舞的狮子头面具,从狮子头面具的发展,能看到民间狮子舞的发展及中国民间面具艺术的发展轨迹。狮子头面具根据舞蹈套路、动作编排的要求,有大小造型之分。邳州纸塑狮子头是一个集雕塑、裱糊、扎制、绘画于一体的综合造型艺术,它不同于南方狮子头面具的文秀细腻,极具北方粗犷豪放的霸气,造型夸张,形象活泼,色彩鲜艳、对比强烈,且兼具诙谐幽默,具有极高的艺术研究价值。2008年被正式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丰县糖人贡
丰县糖人贡,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糖人贡发源于唐朝,原为宫廷用品,后流入民间。丰县糖人贡艺术发端于清代中期,距今已有300余年的历史,为世代家传(传男不传女),秘不授人。
糖人贡,俗称“贡品”,主要用于传统丧葬祭祀活动。其工艺特点为模具注塑。主要原料为优质白糖、食用色素(包括胭脂红、食用绿、食用黄),主要生产工具及设施为木质模具(祖传)、铝锅、水缸、火炉子、木头案子。
邳州年画
邳州年画源于邳州民间绘画、雕刻画的发展,兴于唐代,成熟于宋代,明清时期迅速发展,清代中后期发展至鼎盛时期,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民间绘画,源远流长,世代相传,在中国美术史、民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列入江苏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沛县泥模
沛县泥模,江苏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泥模是儿童娱乐的主要形式之一,一个泥模在手,儿童们便可取泥批制大量的人物(或动物),儿童的兴趣就在于此,玩起来爱不释手,所以泥模又叫做“孩模”,是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史料记载可追溯到宋代。沛县微山湖一带的泥模玩具,据考证始于明代,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经民间艺人们的世代相传,形成了沛县泥模的个性风格。
丰县吹糖人
丰县吹糖人,江苏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相传唐代以前就有吹糖人,早期流传于中原及西北广大地区。清代,始由西北传入丰县。丰县吹糖人以糖稀(饴糖)为主要原料。吹糖人前,将糖稀块温火熔解,制作方法以口吹手捏为主,辅以模印。可吹制成各种人物、动物、植物果实、生活用品及少年儿童喜爱的各种玩具模型等。吹糖人艺人多为流动制售,每年除6、7、8、9四个月因气温高、湿度大不宜吹制外,晚秋、冬季、早春等季节皆宜,尤以冬闲时节为最佳。
徐州风筝
徐州与风筝有着不解的情缘。相传公元前202年,楚汉相争九里战场,刘邦占领了西楚国都,项羽退到百里外的垓下。在此地,韩信命军士制作巨型风筝,将张良带到空中吹箫,一曲楚歌勾起八千子弟兵的思乡情,致使项羽兵败乌江,自刎身亡。此事出于徐州,张良用的牛皮风筝可推为徐州最早的风筝。
铜山面塑
面塑又称面人,或捏面人,是用手将和好的面捏制而成。铜山面塑可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主要师从山东流派,经过70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以塑为主,着色为辅,色彩艳丽,风格朴实简练的特点。铜山面塑在题材上以中国古典四大名著、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现代动画形象为题材,采用拨子、剪子、刀子、细齿梳子等工具,经过和、蒸、揉、捏,做成各种栩栩如生的面塑作品。铜山面塑被徐州市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云龙编结
云龙编结工艺源于民间,它利用民间自然资源高梁莛、竹子,通过熏、蒸、烫、漂等十几道工序,在保持原材料自然光泽和纹理的基础上,又大胆吸收了国画、版画、剪纸等诸多艺术表现手法,以精湛的制作技艺,巧妙的造型,制作出了古朴典雅,惟妙惟肖的手工艺品,是我国民间文化艺术的一块瑰宝。云龙编结工艺被徐州市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叶来财老人代表性作品“十四体组合走马宫灯”参加文化部举办的中国民间艺术一绝大展,并获大奖。
(3)谢咏老师谈:徐州名胜古迹有哪些:返回搜狐,查看更多